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地下水層
地下水從哪裡來?
絕大部分的地下水來自於降水,當雨、雪等降到地面,一部分成為地表逕流,一部分蒸發掉了,剩下的部分則沿岩層空隙滲入地下。據估計在全球年降水量中,約77%在未注入河流前先流入地下。
降水滲入地下後,因重力作用而向下滲透。當水分下滲達到某一深度,遇到不透水的地層如黏土、頁岩等時,就貯存起來,逐漸往上充填於土壤或岩石的間隙中(如下圖),形成飽和狀態,其頂部即為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之上稱不飽和帶,其中土壤或岩石孔隙中並未充滿水分,還有空氣存在,這樣的水分又稱為懸浮水;相對的,地下水面之下的土壤或岩石孔隙是充滿水的,稱為飽和帶(如下圖)。
水分在土壤及岩層中下滲的快慢受地面坡度、植物被覆和土壤鬆密等因素的影響。在坡度大的地方,地面水容易流失而不易下滲;多草木的地面,根的深展能涵養更多水分;而地層中的地質材料愈細密,水的滲透就愈為緩慢。地下水有一定的深度限制,因地下壓力隨著深度增加而逐漸增大,到達相當深度後,岩石顆粒間之空隙減少且封閉不相連通,水就不易滲入了。
地下水是會流動的,由於地下各點的水壓不同,地下水因而不斷地自壓力高處流向低處,但在土隙岩縫中的流動是相當緩慢的,一般而言平均每天只有約一、
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艾哈邁德耶塞維和卓陵寢
英文名稱:
The Mausoleum of Khoja Ahmed Yasawi
列入世界遺產時間:
2003年入選
所屬區域:
亞洲
所屬國:
哈薩克Kazakhstan
所在地:
南哈薩克州 突厥斯坦市South Kazakhstan Oblast, City of Turkestan
方位:
N43 °17 35.0 E68° 16 28.
符合條件說明:
文化(i):耶塞維陵寢為帖木兒式建築中一傑出典範且對伊斯蘭宗教建築之發展功不可沒。
文化(iii):陵寢及其遺址對中亞地區的文化及建築技術發展提供了優異之見證。
文化(iv):耶塞維陵寢為帖木兒時期主要之建築風格且為帖木兒建築史上一重要參考。
遺產概述:
耶塞維陵寢,建於西元1389~1405年、帖木兒統治時期。這座部分尚未完工的陵寢建築在當時皇帝的監督之下嘗試運用新的建築技術,這種新技巧後來便用於撒爾瑪罕建築上。今日,此遺址已成為最具規模且保存完好的帖木兒時期建築。
圓頂的特寫鏡頭
訂閱:
文章 (Atom)